优秀毕业生梁嘉欣:择路而行,博中有专
Body
编者按:
又是一年毕业季,中文系(珠海)2022届毕业生怀揣梦想,满载抱负,扬帆起航,奔向广阔天地。“青春正当时,不予负流年”,一批优秀学子不负韶华,砥砺奋进,勤奋求学,修身立德,将文珠岁月化为回忆中熠熠闪光的日子。让我们一起走近文珠优秀毕业生们,领略优秀风采,汲取榜样之力,追寻奋进之光。
个人简历:梁嘉欣,女,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(珠海)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,研究生课程平均分为90.45,学位论文外审分数分别为95和90分。在学期间,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台湾、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,其中2020学年获特等奖;2022年获2022届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。将赴浙江大学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。

认识你自己(know yourself)
认识你自己,相传是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三句箴言之一,被苏格拉底奉为圭臬,这句话一直深刻影响我的思维模式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,我意识到自己对许多语言学概念和理论仍然“一无所知”,亦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过人的语言天赋和学习能力,刚开始只能消极地承认和接受自己的“无知”和“平庸”。后来,在受到文珠各位老师、师姐师兄和同学们的开导、分享和鼓励后,我领悟“认识自己”的要领是积极地发现自我,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,明确自己的定位,扬长避短。不要执着于不能改变的先天或固有因素,而是要把握每个当下,主动积极地改变尚能改变的事情,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。
明确目标,规划路线
从本科开始,我就热爱从日常生活中发现、记录和描写语言现象。然而,我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写,而是不断了解并还原现象背后的动因及生成过程。为了满足求知欲,本科毕业之际,我放弃中学任职的机会选择读研。读研期间,我发现从“发现问题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过程是我所热衷的,这使得我萌生出继续深造的想法。另外,沉稳内向的性格也使得我可以平静且专注地整理古旧文本,为学位论文制作小型语料库(收录约3000条语料,以句子为单位),并以语料库为基础,结合理论去探索汉语虚词的生成机制及动因。基于强烈的学术热情和沉静的个性,我毅然选择升读博士。
为此,我广泛阅读研究方向的论文,积极参与会议,主动向学者提问、交流并讨论。研究课题曾在第六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发表,修改后发表在《汉语语言学》第三辑(待刊)。另外,我积极参与科研项目,曾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包括由导师杨蓓教授主持的《农村方言文化的现状调查》以及由南开大学冉启斌教授主持《中国境内语言核心词汇声学数据库及计算研究》中的澳门粤语调查部分。此外,我还参与了游汝杰先生的经典方言学著作《汉语方言学导论》的汉译英翻译工作。上述经历使我的科研业务能力和外语能力有较大的提升,相信能为未来的学术生涯累积经验。
在“博”的基础上“专”
除了学业和论文写作外,我亦十分注重科研活动的延展,积极参与国内高校开办的研习课程。2020年8月参与由复旦大学主办的“地图与地理:过去、现在与未来” 研究生暑期学校,学习了古旧地图的谱系考证、研究与应用、地图的数字化,以及人文地图的构思与制作。2021年5月参与由香港教育大学主办的“粤语研习班2021”,该届主题是“数字化年代的粤语研究”,学习了语料库的制作、研究与应用,学习如何使用PyCantonese(Python编程语言套件)去分析自然语言和文本语料。
以上两段研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今贯通、学科融通的重要性。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,我期望能够达到在“博”的基础上“专”。以专业“语言学”为锚定点,基于社会需求和大环境就业方向,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考模式。响应推进新文科建设和发展的倡导,以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新时代的需求,顺应大时代新文科的建设道路和“产学研用”的教育路径,成为复合型人才。
毕业寄语
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保持开放的思维,勇于接受和学习新技术。顺应新文科的发展动态和建设道路,找到自己在社会的定位,对社会作出贡献。同时,亦希望年少的你们能保持积极的心态,把握主动性,尽力去完成每件事。只有尽力尝试过,才能触及自己的“命限”(人无法主宰的外在环境和先天局限)。只有触及到“命限”的所在,才能用“命限”去显扬你的“尽义”。这是我在成长过程中领悟到的——“以义安命”和“以命显义”,不论成功与否,尽力了才能不留遗憾。